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综合快讯/快讯/ 正文

奉献不已鞠躬尽瘁的意思(鞠躬尽瘁的意思)

导读 目前是有很多朋友们对于鞠躬尽瘁的意思这个信息比较感兴趣,那么小编也是收集了一些鞠躬尽瘁的意思相关的信息来分享给大家,希望你会喜欢哦

目前是有很多朋友们对于鞠躬尽瘁的意思这个信息比较感兴趣,那么小编也是收集了一些鞠躬尽瘁的意思相关的信息来分享给大家,希望你会喜欢哦。

鞠躬尽瘁,是汉语中来源于古代奏表的一则成语,语出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这则成语指不辞辛劳,尽力于国事,形容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其自身结构为补充式,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含褒义。

成语典故

东汉末年,由于统治者昏庸无能,天下大乱,各地诸侯纷纷割据自立。这期间,曹操崛起,统一了北方。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执掌了政权。不久,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史称魏文帝。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正式登基,江东的孙权也正式登基。于是,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蜀汉的皇帝刘备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诸葛亮辅佐刘备,把蜀国治理得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不久以后,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继位。刘禅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刘阿斗”,他十分昏庸无能,只知享乐,便把国内的军政大权全交给诸葛亮处理。

诸葛亮一贯主张联吴伐魏,这时他一面和东吴交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方边境,然后积蓄力量,积极准备北伐。

过了一段时间,诸葛亮感到力量积聚差不多了,便决定出祁山北伐魏国。在出师前,他给后主刘禅上表,要他听信忠言,任用贤臣,富国强兵。这道奏表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前出师表》。可是,这次北伐并没有成功,诸葛亮兵败以后,只得退兵回蜀地。

过了几年,诸葛亮决定再次北伐。当时,有一些臣子对诸葛亮北伐持反对态度。于是,诸葛亮再次上表给后主,详细分析了当时的敌我形势,说明蜀汉和魏国势不两立,你不去伐他,他就要来伐你。后主刘禅看了,同意诸葛亮北战。这第二道表,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后出师表》。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先从审时度势出发,高屋建瓴地指出讨伐曹魏是巩固蜀汉政权、兴复汉室江山的当务之急。文章的立论,由先帝刘备伐魏的决策开始,坐实到刘备托付诸葛亮伐魏这一重大任务之上,说明了这次出师,乃是非伐不可的大事,决不能有所怀疑。接着综论蜀中非议的错误。这从两个方面立论:一是先帝遗意的决心,一是当前形势的有利,指明此刻出师,是为最佳时机,决不能宴然自惜,偏安蜀郡,得出了“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的结论。然后,诸葛亮从六个方面具体驳斥了蜀中非议的错误:从汉代开国之主刘邦“涉险被创,危然后安”的历史教训出发,说明决不能坐定待胜;从刘繇、王朗不思进取,坐待东吴强大的历史教训出发,说明决不能不战而使敌人壮大;从足智多谋的曹操屡遭困厄的历史教训出发,说明难以不危而定;从才能过人的曹操一再失误的历史教训出发,说明难以庸才取胜;从老兵老将逐渐衰亡的现状出发,说明愈迟进军则愈少兵将,今后更是难以图敌;从当前蜀国的人力财力现状出发,说明拖延愈久则因难愈多,以小战大,难以与敌持久,必须及早图敌,先发制人,才能克敌制胜。最后论述世事多变,难以预料,必须尽力而为。

在这道表的最后,诸葛亮用“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结尾,表达了衷心为国的意愿,八个大字铮铮有声,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忠肝义胆,是全文高潮之所在,也是诸葛亮人格璀璨光辉之所在,读来令人肃然起敬。

遗憾的是,由于蜀魏力量相差太大,这次北伐又未能获胜。但诸葛亮并没有灰心,他仍一直谋求机会,讨伐魏国,直到最后病死在军中,践行了他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愿望。

《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由于表现了诸葛亮一心为国的忠贞气节,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散文名篇,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价值。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