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美国再工业化)
美国 华 盛 顿 大 学 教 授 amitai etzioni 于 1980 年提出的再工业化政策建议, 一、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概述 随着发达国家工业化阶段的完 成,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 下降。
但是,完成工业化过程不等于 工业的消失, 工业仍然是国民经济 的基础, 只不过经过现代化改造以 后, 工业劳动生产率已经达到相当 高的水平。
2006 年,美国制造业全 员劳动生产率达到 10.9 万美元,日 本达到 8.4 万美元,德国为 8.2 万美 元。
工业部门装备水平足以支撑一 国对工业品的需求和消耗, 从而为 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 发达国家传统 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在世界 范围内配置和使用资源, 工业部门 的作用仍然不可忽视。
据统计,制造 业 在 美 国 经 济 中 的 比 重 只 占 15% 左右, 而在全球的份额中高达 就是加大基础设施投资、 加速固定 资产更新换代, 提供能够提高能源 效 率 的 新 设 备 等 。
詹 姆 斯·米 勒 20% ,仍然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
由于工业部门至关重要, 就需 要发达国家 不断地根据世 界经济 、 科技竞争形势的变化对工业部门进 行调整, 以保持和加强工业部门的 竞争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发达国家 每当经济条件和国际竞争环境发生 较大的变化时, 就要提出 “再工业 化”的主张,加强工业部门的观点也 不断地得到学者的重视。
发达国家 的再工业化历史表明, 再工业化是 发达国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 变化, 提高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和 1984 年 在 回 顾 美 国 产 业 演 进 和 1973 年之后经济衰退的基础上,指 出“再工业化”作为一种积极的产业 政策选择, 是通过市场机制推动产 业的调整和升级, 重振美国经济的 竞争力。
而 roy rothwell 和 waiter zegveld 于 1985 年把再工业化定义 为产业 的结构转型 面向高附加值 、 知识密集要素和产品, 以及服务于 新市场以新技术创新为主的产业 等。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经济 全球化以及新 兴工业化国家 崛起 , 促使发达国家通过工业部门的调整 02 中国产业 industry of china 重塑竞争优势, 加快高新技术改造 传统产业、 发展新兴产业成为再工 业化的主要政策手段。
而对可持续 发展的关注也对发达国家的工业增 长道路提出了新要求, 在美国能源 部 2006 年关 于 东 田 纳 西 科 技 园 的 报告中,“再工业化” 被描述成一个 污染控制和扶持具有可持续再生 能力企业发展的一个计划。
二、 发达国家再次提出再工业 化的动因和内涵 国际经济社会发生较大的变 化, 都促使发达国家对工业部门进 行 调 整 。
2008 年 金 融 危 机 爆 发 以 来,美国等发达国家又 提出了再工 业化的政策主张。
比如德国许多学 者和企业家建议德国率先启动新一 轮工业化进程; 而美国奥巴马总统 宣布,“为美国制造业的奋斗就是为 美国的未来而奋斗。
” 并承诺通过 促进出口, 协助制造业者在全球市 场发展。
2009 年 11 月,奥巴马又提 出, 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 模式, 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 增长。
虽然这些“再工业化”的政策 主张基本延续了以往加强工业部门 的要求, 但是在金融危机条件下增 加了一些新的内涵。
首先,从短期来看,美国实行再 工业化政策是解决世界经济不平衡 和摆脱金融危机影响的要求。
这次 金融危机造成市场需求萎缩, 就业 和出口减少, 给美国经济带来了压 力。
通过实行再工业化政策, 有利 于提高就业 水平 , 缓解经 济压力。
另一方面,通过加大 工业部门的出 口, 部分地解决世界经济不平衡问 题。
美国在国际贸易和资本上形成 的双逆差, 虽然带动了世界经济快 速增长,但是也是不可持续的,并最 终以金融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
美 国要解决经济不平衡问题, 一个途 径是加大美元的发行量, 向世界输 送通货膨胀; 另一个就是加大出口 力度, 平衡贸易逆差。
美国采用了 两者相结合的方式, 一方面尽可能 利用经济规则获取最大的经济利 益, 另一方面通过实行再工业化政 策扩大出口, 缓解经济不平衡带来 的影响。
其次, 美国实行再工业化政策 是要寻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工业基 础。
进入 21 世纪以来,在美国等发 达国家超前消费带动下, 世界经济 持续高速增长, 有着几十亿人口的 发展中国家逐 步走上工业 化道路 , 世界对于资源、 能源的争夺日益激 烈, 使发达国家赖以维持较高生活 水平的能源、 原材料供应同样受到 威胁, 寻找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世 界面临的共同命题。
在这种背景下, 美国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的新型工业 发展道路,因此,实施“再工业化”政 策, 对美国经济增长方式进行调整 就十分必要。
再次, 美国再工业化政策并不 是要恢复传统的制造业优势。
美国 进入后工业化社会以后, 制造业在 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 但是始终 保持着产品核心技术和附加值方面 的优势和竞争力。
而从美国制造业 的比较利益来看, 当今形成的国际 产业分工格局仍然难以改变。
通过 占有和使用世界资源和能源, 并控 制制造业价值链高端以获取高额利 润,是美国制造业繁荣的根本,也是 根本利益所在。
据统计,2006 年,工 业物资和商品的进口占美国全部进 口额 55% ,除汽车以 外的这些进口 全部是原材料、 零配件以及需要在 美国进行最后组装和生产所需的中 间产品。
美国制造业发展模式既符 合当今世界的资源配置格局, 也是 在客观条件下形成的, 并不是美国 一厢情愿的结果。
2008 年金融危 机爆发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发 达国家先后提出了再工业化的 政策措施。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 既是短期应对金融危机的要 求,更是着眼于长远竞争优势 而进行的战略性谋划,必将对 世界经济格局产生较大的影 响,我国应采取恰当的措施予 以应对。
而认为金融危机根源 在于 “去工业化” 并把实行 “再 工业化”作为应对金融危机主 要措施的观点具有片面性。
本刊专稿 陈宝明 国际竞争力的政策手段, 是发达国 家工业部门适应外部竞争条件的主 动调整, 而不是简单地恢复传统工 业部门的过程。
二战后, 美国等发达国家掀起 了一场以原子能、 电子计算机和空 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工 业技术革命, 在创造新兴产业的同 时, 也对传统工业部门的现代化改 造提出了严峻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 20 世纪 60 年代, 西方国家出现了 “再工业化”概念,1968 年版的韦伯 斯特词典对再工业化的解释是 “一 种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 是通过政 府帮助来实现旧工业部门复兴的现 代化, 并鼓励新兴工业部门的增 长”。
而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先后 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 导致发达国 家工业生产下降, 经济增长明显放 慢, 发达国家进入工业部门的调整 时期, 而以提高能源效率为特点的 “再工业化”也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 政策工具, 因此于再工业化问题的 研究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比如美国 华 盛 顿 大 学 教 授 amitai etzioni 于 1980 年提出的再工业化政策建议, 一、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概述 随着发达国家工业化阶段的完 成,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 下降。
但是,完成工业化过程不等于 工业的消失, 工业仍然是国民经济 的基础, 只不过经过现代化改造以 后, 工业劳动生产率已经达到相当 高的水平。
2006 年,美国制造业全 员劳动生产率达到 10.9 万美元,日 本达到 8.4 万美元,德国为 8.2 万美 元。
工业部门装备水平足以支撑一 国对工业品的需求和消耗, 从而为 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 发达国家传统 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在世界 范围内配置和使用资源, 工业部门 的作用仍然不可忽视。
据统计,制造 业 在 美 国 经 济 中 的 比 重 只 占 15% 左右, 而在全球的份额中高达 就是加大基础设施投资、 加速固定 资产更新换代, 提供能够提高能源 效 率 的 新 设 备 等 。
詹 姆 斯·米 勒 20% ,仍然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
由于工业部门至关重要, 就需 要发达国家 不断地根据世 界经济 、 科技竞争形势的变化对工业部门进 行调整, 以保持和加强工业部门的 竞争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发达国家 每当经济条件和国际竞争环境发生 较大的变化时, 就要提出 “再工业 化”的主张,加强工业部门的观点也 不断地得到学者的重视。
发达国家 的再工业化历史表明, 再工业化是 发达国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 变化, 提高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和 1984 年 在 回 顾 美 国 产 业 演 进 和 1973 年之后经济衰退的基础上,指 出“再工业化”作为一种积极的产业 政策选择, 是通过市场机制推动产 业的调整和升级, 重振美国经济的 竞争力。
而 roy rothwell 和 waiter zegveld 于 1985 年把再工业化定义 为产业 的结构转型 面向高附加值 、 知识密集要素和产品, 以及服务于 新市场以新技术创新为主的产业 等。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经济 全球化以及新 兴工业化国家 崛起 , 促使发达国家通过工业部门的调整 02 中国产业 industry of china 重塑竞争优势, 加快高新技术改造 传统产业、 发展新兴产业成为再工 业化的主要政策手段。
而对可持续 发展的关注也对发达国家的工业增 长道路提出了新要求, 在美国能源 部 2006 年关 于 东 田 纳 西 科 技 园 的 报告中,“再工业化” 被描述成一个 污染控制和扶持具有可持续再生 能力企业发展的一个计划。
二、 发达国家再次提出再工业 化的动因和内涵 国际经济社会发生较大的变 化, 都促使发达国家对工业部门进 行 调 整 。
2008 年 金 融 危 机 爆 发 以 来,美国等发达国家又 提出了再工 业化的政策主张。
比如德国许多学 者和企业家建议德国率先启动新一 轮工业化进程; 而美国奥巴马总统 宣布,“为美国制造业的奋斗就是为 美国的未来而奋斗。
” 并承诺通过 促进出口, 协助制造业者在全球市 场发展。
2009 年 11 月,奥巴马又提 出, 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 模式, 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 增长。
虽然这些“再工业化”的政策 主张基本延续了以往加强工业部门 的要求, 但是在金融危机条件下增 加了一些新的内涵。
首先,从短期来看,美国实行再 工业化政策是解决世界经济不平衡 和摆脱金融危机影响的要求。
这次 金融危机造成市场需求萎缩, 就业 和出口减少, 给美国经济带来了压 力。
通过实行再工业化政策, 有利 于提高就业 水平 , 缓解经 济压力。
另一方面,通过加大 工业部门的出 口, 部分地解决世界经济不平衡问 题。
美国在国际贸易和资本上形成 的双逆差, 虽然带动了世界经济快 速增长,但是也是不可持续的,并最 终以金融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
美 国要解决经济不平衡问题, 一个途 径是加大美元的发行量, 向世界输 送通货膨胀; 另一个就是加大出口 力度, 平衡贸易逆差。
美国采用了 两者相结合的方式, 一方面尽可能 利用经济规则获取最大的经济利 益, 另一方面通过实行再工业化政 策扩大出口, 缓解经济不平衡带来 的影响。
其次, 美国实行再工业化政策 是要寻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工业基 础。
进入 21 世纪以来,在美国等发 达国家超前消费带动下, 世界经济 持续高速增长, 有着几十亿人口的 发展中国家逐 步走上工业 化道路 , 世界对于资源、 能源的争夺日益激 烈, 使发达国家赖以维持较高生活 水平的能源、 原材料供应同样受到 威胁, 寻找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世 界面临的共同命题。
在这种背景下, 美国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的新型工业 发展道路,因此,实施“再工业化”政 策, 对美国经济增长方式进行调整 就十分必要。
再次, 美国再工业化政策并不 是要恢复传统的制造业优势。
美国 进入后工业化社会以后, 制造业在 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 但是始终 保持着产品核心技术和附加值方面 的优势和竞争力。
而从美国制造业 的比较利益来看, 当今形成的国际 产业分工格局仍然难以改变。
通过 占有和使用世界资源和能源, 并控 制制造业价值链高端以获取高额利 润,是美国制造业繁荣的根本,也是 根本利益所在。
据统计,2006 年,工 业物资和商品的进口占美国全部进 口额 55% ,除汽车以 外的这些进口 全部是原材料、 零配件以及需要在 美国进行最后组装和生产所需的中 间产品。
美国制造业发展模式既符 合当今世界的资源配置格局, 也是 在客观条件下形成的, 并不是美国 一厢情愿的结果。
而在发展中国家 先后走上工业 化道路的大背 景下 , 东道国对资源和能源的控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