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精英教育(精英教育)
精英教育(superior education),学术圈大多认为:旨在培养高潜力青少年人群的精英意识与能力的教育方式。
精英教育特别强调受教育者的智力、强调基础,有机会接受所谓精英教育的人占同龄人的比例很小,在适龄人口入学率在15%以下。
1999年大中专院校在扩招前,中国的大中专教育录取率低、选拔严格,通过者大多智力拔群,毕业后有"铁饭碗"和干部身份,都是精英教育。
精英教育不是物质追求,不等于特权意识,精英的产生离不开艰苦的历练。
精英教育不是指单纯通过考试分数来培养"考试型"人才,而是以综合素质提高来衡量学生的培养目标。
精英教育(meritocratic education),例如高等教育的公认标准:适龄人口入学率在15%以下者称为精英教育,入学率在15%以上至45%以下者称为大众化教育。
社会人才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型。
二十年前(1999年扩招前),中国的本科教育包括大中专教育都是精英教育。
包学费、包分配,上学时还有粮油供应和货币补助,他们中不少人出身贫寒,在大中专院校(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录取率低至不足10%的背景下,早早转成城镇户口,等待他们的是毕业后的"铁饭碗"和干部身份。
1999年扩招后,高等教育大众化。
精英教育的优势当然是不可否认的。
你至少在某些方式上学会思考,还可以建立一些日后开创事业所需要的人际关系,获得让世人羡慕的富裕生活或其他报答。
精英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稀缺资源,精英教育正成为时下最热点的词汇之一。
从一些大学把高尔夫球列为学生的选修课,到家长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各种礼仪培训班,这些举动无一不在勾勒着人们想象中的精英生活。
错误倾向精英教育不是物质追求如果只从表面风度与生活方式上去理解"精英",精英教育也就成了对物质时尚与潮流的追捧,大学似乎大有成为美容机构或礼仪学校的趋势。
其实,精英培养不是一些事关精英的技能培养,譬如会打高尔夫,精英意识首先是社会责任、人文精神、科学素质,其次才是个性气质修养,我们的大学在精英教育上是本末倒置了。
创办于1701 年的美国耶鲁大学三百年来培养了大批影响美国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风云人物,甚至被誉 为"总统的摇篮"。
耶鲁校长被问及应如何培养精英人物时,他并没有过多地谈及耶鲁的硬件设施在培养精英学生过程中的意义,而是谈到了学生社团。
他指出,耶鲁的学生有自己组织的 250个社团,由于每年都有学生毕业,这250个社团中,每年都有一些要更换领导班子。
耶鲁大学有 1万多名学生。
这样算来,20% 的耶鲁学生都有机会成为某个社团的主席,他觉得学生在自己的社团中会培养各种有用的能力。
事实上,这些社团实际上就是培养领导才能的一个实验室,与人合作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说服动员能力等许多重要能力都是在这些社团活动中得以培养。
耶鲁校长的谈话对我们一些动辄就谈政府投入不足,注重用巨资引进先进的国外硬件设备的校长来说,无疑更具有启迪意义。
由此看来,学生最高贵的修养并不一定需要过高的教学成本,需要的是教育理念,譬如:善意的微笑、妥帖的语言、团队合作的精神、组织能力等等,这都可以通过课堂与生活教育而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