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太素为什么被仗(茹太素)
茹太素,泽州人。
洪武七年,乡举,授监察御史。
七年擢四川按察使。
七年五月召为刑部侍郎。
茹太素好作无病呻吟的长文章。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他写了一个长达17000多字的奏折。
明太祖朱元璋让人念到16300字的时候还没听出个所以然,日理万机的洪武帝怒不可遏,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命人打了茹太素一顿。
第二天,明太祖叫人把这个奏折继续念下去,待念到 16500字之后,才听出是建议办五件事。
四件可行,朱元璋立即下令主管部门施行。
朱元璋同时表扬了茹太素,自己认了错,但又指出繁文害人,因为茹太素的奏章只要500字就能说清楚。
茹太素是明朝皇帝朱元璋手下的刑部主事。
此人生性正直爽快,即便对皇上朱元璋的过失、错误,也敢于直言不讳。
他认为:一个人不能为了要保住自己的官位,就昧着良心说假话。
因此,每当他发现皇上所钦定的各种政策法令有偏差时,就要向皇上及时的指出,即使提意见有被撤职的危险,他也在所不辞 对于茹太素等大臣的批评建议,明太祖朱元璋在开始时还是听得进的,并且在许多问题上都参照他们的意见去办。
但是后来随着明朝政权的日益强大和皇帝地位的日益巩固,朱元璋愈来愈听不得批评意见了。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大臣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都讨好卖乖,再也不敢在皇帝面前说个“不”字了。
然而茹太素还是照样直言不讳。
洪武八年(1375年),他又写了一份17000多字的奏折呈递皇上。
在奏折中,茹太素措辞激烈地指出:近几年来有才能的人100个中只剩下一两个了;现在担任重要职务的人都是些迂儒俗吏。
言外之意是说:在明王朝建立之后,被皇帝朱元璋杀掉的或是赶走的功臣实在太多了。
这话朱元璋自然是听不进去的,而且这奏折实在太长,也没说清楚什么。
因此他还未听完奏折就勃然大怒,并下令立刻把茹太素叫来,他要当众廷杖(即由皇帝在朝廷上杖责臣下)茹太素。
晚上朱元璋想起白天廷杖茹太素的事,便叫侍者再把奏折读给他听听。
听着听着,朱元璋不由自主地感叹道:“做国君的难,当臣子的也不易啊!”侍者听到皇上在叹息,还以为是皇上听得不耐烦了,于是急忙收起奏折。
然而,朱元璋却坚持要把奏折听完。
原来,朱元璋在仔细地听了奏折之后,觉得茹太素所说的五件事还是很有道理的,其中四件事是可以采纳的。
因此,尽管后来茹太素因为敢说真话而多次受到责罚,然而事后,朱元璋还是都赦免了他。
还有一次,朱元璋在设宴款待满朝大臣时,亲自给茹太素斟酒,并顺口吟了两句诗:“金杯同你饮,白刃不想饶。
”意思是说:今天我跟你一起饮酒,但是我手里掌着生杀大权,你如果有什么过错,我是不会饶恕你的! 茹太素在接过金杯、鞠躬致谢以后,立刻按着朱元璋的诗韵吟了两句诗:“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
”朱元璋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他又不便发作。
这两句诗也确实是够尖刻的,意思是说:我以一片忠心报效国家,但是对皇上并不惧怕。
谁能料到,这次饮酒对诗的事却埋下了祸根,不出几年,茹太素便被朱元璋以“莫须有”的罪名处了死刑。
临刑时,茹太素昂首挺胸,视死如归,许多在场的人都为之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