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

当前位置/ 首页/ 综合快讯/24小时/ 正文

农奴制啥意思(什么是农奴制)

导读 农奴制  封建社会中封建领主在其领地上建立起来的剥削奴役农奴的经济制度。由于被剥削的主要对象是农奴,故名又称封建领主制。在这种制度...

农奴制  封建社会中封建领主在其领地上建立起来的剥削奴役农奴的经济制度。

由于被剥削的主要对象是农奴,故名又称封建领主制。

在这种制度下,少数封建领主或农奴主占有土地、山林、草原和河流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并部分占有农奴;农奴从农奴主手中分得一块份地,作为代价他们必须无偿耕种领主土地,服各种劳役,并上缴大部分劳动产品。

农奴制的基本特征是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不得不依附于农奴主。

而农奴主则利用这种人身依附关系,对农奴实行超经济的强制剥削。

农奴制的地租形式主要是劳役地租,辅以少量的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

典型的农奴制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

它是在罗马奴隶制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而直到19世纪,俄国和印度仍保持着农奴制。

这些地区的农奴与农村公社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农奴制,学术界看法不一。

民主改革前,中国少数民族中约有400万人生活在农奴制下。

最为典型的是西藏的农奴制和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制。

中国西藏地区,于1959年实行民主改革时,彻底消灭了农奴制。

  14世纪,随着莫斯科公国政治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外来骚扰减少,俄国的封建经济出现较快的发展。

到了15世纪,出现小封地占有者阶层,称为地主贵族或小贵族。

地主贵族为了从封地上榨取最大收入,必须有足够的劳动人手,因此都竭力把依附农民固着在土地上。

到了近代,沙皇们多次制定法令,限制农民的迁徙。

1649年,沙皇阿历克谢·米哈依洛维奇颁布《法典》,规定农民不论逃亡多久,只要被找到,就必须连同其家属和全部财产都归还原主。

《法典》从法律上确立了俄国的农奴制度,标志着俄国农奴制的形成。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