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布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本文系红网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12月1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作为限制性条件。(12月1日 央视网)
不能否认,教育部的发文是很及时也很积极的,但是要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恐怕是任重道远。以笔者秋招的经历来看,学历歧视或明或暗都是存在的,有的单位甚至会直接标明要“双一流”院校的毕业生、要全日制的硕士研究生,而有的单位会将这一条件模糊化,会在招聘条件上写要知名或者高水平高校毕业生,还有的单位虽然没有在条件上明确写明,但是后续前来面试的基本上也都是毕业于名牌大学的学生。
对此很多人都叫不公:“名牌大学的学生也不一定能力就强呀。”不能否认这有道理,但是我们也要明白,虽说名牌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能力就强,三本大学里也会有牛人,可是在名牌大学毕业生里,找到这种牛人的概率却是最高的。更重要的是僧多粥少,优质单位或者岗位就那么多,而前来应聘的学生却成百上千,如此一来,hr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一一详细看每个人的简历,那靠学历先刷掉一批,无疑也是一种高效的方法。
当然,这种办法高效归高效,造成问题却也不少。一是这种唯学历论会让很多非名校毕业生、非全日制研究生,与理想的工作失之交臂,感到强烈的不公。二是也会给名校全日制的学生造成相当大的压力。要知道,这种学生在占尽先机的同时,单位也对他们抱有更高的期待。他们干出成绩,人们会觉得“名校毕业,理应如此”,干不出则会认为:“名校毕业,不过如此”,从而这份名校学历也会变成沉甸甸的包袱。
对于企业来说,当然要拓宽人才选拔标准,多元化选拔人才。对名校学生来说,不能放松自己,提升各方面能力,并且准备好承担别人对自己的高期待。至于非名校毕业生,也不必妄自菲薄,一方面,还是有很多途径可以提高学历,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其他方面有所成绩,比如优秀的英语水平,丰富的实习经历,或者考取更高含金量的职业证书,这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自己学历上的不足。更重要的是,非名校毕业生也有自己优势,虽然学历不如名校生,但是在单位看来,没准这类毕业生的忠诚度会更胜一筹,从而伸出橄榄枝。
总之,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企业作出改变,拓宽选拔标准,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的学生,特别是那些非名校的学生,表现出更优秀更卓越的能力,如此才能让人们刮目相看,让人们做到“英雄不问出处”。
文/王紫暄(北京工商大学)